MFC定时器SetTimer函数用法总结
CWnd类的SetTimer成员函数只能在CWnd类或其派生类中调用,而API函数SetTimer则没有这个限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1、启动定时器。
启动定时器就需要使用CWnd类的成员函数SetTimer。CWnd::SetTimer的原型如下:
参数nIDEvent指定一个非零的定时器ID;
参数nElapse指定间隔时间,单位为毫秒;
参数lpfnTimer指定一个回调函数的地址,如果该参数为NULL,则WM_TIMER消息被发送到应用程序的消息队列,并被CWnd对象处理。如果此函数成功则返回一个新的定时器的ID,我们可以使用此ID通过KillTimer成员函数来销毁该定时器,如果函数失败则返回0。
通过SetTimer成员函数我们可以看出,处理定时事件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WM_TIMER消息的消息响应函数,一种是通过回调函数。
如果要启动多个定时器就多次调用SetTimer成员函数。另外,在不同的CWnd中可以有ID相同的定时器,并不冲突。
2、为WM_TIMER消息添加消息处理函数,或者定义回调函数。
如果调用CWnd::SetTimer函数时最后一个参数为NULL,则通过WM_TIMER的消息处理函数来处理定时事件。添加WM_TIMER消息的处理函数的方法是,在VS2010工程的类向导,选择要添加定时器的类,在消息列表中找到WM_TIMER消息,添加消息处理函数。添加后,cpp文件中会出现类似如下内容:
C++代码
BEGIN_MESSAGE_MAP(CExample44Dlg,CDialogEx)
......
ON_WM_TIMER()
END_MESSAGE_MAP()
voidCExample44Dlg::OnTimer(UINT_PTR nIDEvent)
{
// TODO: Add your message handler code hereand/or call default
CDialogEx::OnTimer(nIDEvent);
}
之后就可以在OnTimer函数中进行相应的处理了。OnTimer的参数nIDEvent为定时器ID,即在SetTimer成员函数中指定的定时器ID,如果有多个定时器,我们可以像下面这样处理:
C++代码
voidCExample44Dlg::OnTimer(UINT_PTR nIDEvent)
{// TODO: Add your message handler code here and/or call default
switch (nIDEvent)
{
case 1:
//在这添加执行定时器1的任务;
break;
case2:
//在这添加执行定时器2的任务;
break;
......
default:
break;
}
CDialogEx::OnTimer(nIDEvent);
}
如果调用CWnd::SetTimer函数时最后一个参数不为NULL,则需要定义回调函数。回调函数的形式如下:
C++代码
参数hWnd为调用SetTimer成员函数的CWnd对象的句柄,即拥有此定时器的窗口的句柄;参数nMsg为WM_TIMER,而且总是为WM_TIMER;参数nIDEvent为定时器ID;参数dwTime为系统启动以来的毫秒数,即GetTickCount函数的返回值。
这样CWnd::SetTimer函数最后一个参数就可以为TimerProc。
注意:回调函数的名称不一定为TimerProc,可以取其他名字,但返回值类型、参数的类型和个数不能改变。
回调函数的例子:
C++代码
VOIDCALLBACK TimerProc(HWND hWnd,UINT nMsg,UINT nTimerid,DWORD dwTime)
{
switch(nTimerid)
{
case 1:
// 处理ID为1的定时器的事件
break;
case 2:
// 处理ID为2的定时器的事件
break;
......
default:
break;
}
}
回调函数为全局函数,需要写在使用它的位置的前面,或者写在后面然后在使用之前声明。
3、销毁定时器。
不再使用定时器时,可以销毁它。销毁定时器需使用CWnd类的KillTimer成员函数,CWnd::KillTimer函数的原型如下:
C++代码
BOOLKillTimer(UINT_PTR nIDEvent);
参数nIDEvent为要销毁的定时器的ID,是调用CWnd::SetTimer函数时设置的定时器ID。如果定时器被销毁则返回TRUE,而如果没有找到指定的定时器则返回FALSE。
如果要销毁多个定时器,则多次调用KillTimer函数并分别传入要销毁的定时器的ID。
4.MFC定时器经典例子
实现功能:单击对话框中的“开始计数”按钮,编辑框中数字每个1s时间递增显示。
如下图:
制作步骤:
1. 在VS2010中新建一个项目,命名为“Timer”,选择MFC向导建立基于对话框;
2. 在自动生成的对话框模板中,删除所有静态文本控件和按钮控件。添加一个编辑框控件和一个按钮控件,使用默认的IDC_EDIT1和IDC_BUTTON1,编辑框的ReadOnly属性设置True。
3. 在CTimerDlg类的类向导中,为编辑框IDC_EDIT1添加int类型成员变量m_CountTime和CEdit类型的m_Edit1对象。
①在CTimerDlg类TimerDlg.h头文件中找到
int m_CountTime;将它修改为
static int m_CountTime;//静态整形成员变量;
②在CTimerDlg类TimerDlg.cpp源文件的构造函数中删除:
m_CountTime=0;
③在CTimerDlg类TimerDlg.cpp源文件的头文件下方添加:
int CTimerDlg::m_CountTime=0;//在全局为静态整形成员变量初始化;
int Num=0;//全局变量;
4. 在CTimerDlg类TimerDlg.cpp源文件中找到BOOLCTimerDlg::OnInitDialog()函数的// TODO: 在此添加额外的初始化代码,在其下面添加:
注意:要调整好编辑框大小尺寸,以适应设置的文本字体大小;
5. 在CTimerDlg类TimerDlg.cpp源文件中添加SetTimer函数中使用的回调函数:
6. 双击“开始计时”按钮,添加其消息处理函数:
7. 在VS2010工程的类向导,选择CTimerDlg类,在消息列表中找到WM_CLOSE消息,为对话框右上角“关闭”按钮添加消息处理函数:
8.总结:
① 在SetTimer函数的回调函数中,如果要使用类中的成员变量m_CountTime,则不仅需要把m_CountTime修改成静态成员变量,而且还要在全局对m_CountTime初始化赋值。但是这样虽然编译无错误,但是不能实现每隔1s时间m_CountTime值自加。
②在全局定义了int Num=0;变量,在“开始计时”按钮的消息处理函数中,将Num赋给m_CountTime,再将m_CountTime值显示在编辑框中。在SetTimer函数的回调函数中让Num自加的目的实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页:
通过Windows API函数使用定时器
1、启动定时器。
使用API函数SetTimer启动定时器,SetTimer函数的原型如下:
C++代码
UINT_PTRSetTimer(
HWND
hWnd,
UINT_PTR
nIDEvent,
UINT
uElapse,
TIMERPROC
lpTimerFunc
);
参数hWnd为与定时器关联的窗口的句柄;参数nIDEvent为非零的定时器ID,如果hWnd等于NULL,且还不存在ID为nIDEvent的定时器,那么nIDEvent参数被忽略,然后生成一个新ID的定时器,而如果hWnd不为NULL,且hWnd指定的窗口已存在ID为nIDEvent的定时器,那么这个已存在的定时器被新定时器所取代。参数uElapse和lpTimerFunc同CWnd::SetTimer函数。
2、为WM_TIMER消息添加消息处理函数,或者定义回调函数。
如果调用SetTimer函数时最后一个参数为NULL,我们需要自己为WM_TIMER消息添加处理函数,要注意的是,WM_TIMER消息的附加数据wParam为定时器ID,lParam为回调函数的指针,如果调用SetTimer时回调函数为NULL,那么lParam也为NULL。
而如果调用SetTimer函数时最后一个参数不为NULL,我们就需要定义回调函数。回调函数的定义同MFC定时器。
3、销毁定时器。
销毁定时器使用KillTimer API函数,原型如下:
C++代码
BOOLKillTimer(HWND hWnd,UINT_PTR uIDEvent);
参数hWnd为与定时器关联的窗口的句柄,与启动定时器时SetTimer函数的hWnd参数值相同;参数uIDEvent为要销毁的定时器的ID,如果传递给SetTimer的参数hWnd有效,则uIDEvent应与传递给SetTimer的参数nIDEvent相同,而如果SetTimer的参数hWnd为NULL,则uIDEvent应为SetTimer返回的定时器ID。该函数成功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皓月盈江」的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u013541325/article/details/41143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