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湖南智能应用科技有限公司-hniat.com
语言选择: 中文版 ∷  英文版

区块链应用

研报 :全球区块链产业发展全景(2019-2020年度) (中)

3.1.3 保险

由于保险行业围绕“信任”问题而生,而区块链恰好能解决信任问题,因此区块链与保险行业天生契合,且已经广泛应用于保险行业。据普华永道2019年初发布的不完全统计,全球正在进行的区块链应用场景探索中,有20%以上涉及保险。

Ø  现有的保险行业模式

区块链技术可以极大地降低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目前,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主要发生在核保、处理用户理赔两个环节。

在核保环节,保险公司需要对用户及被保物进行详尽的尽职调查,以保证用户投保信息的真实性。尽职调查的过程往往耗时耗力,且无法保证百分百的准确。如无意间给骗保用户出单,对于保险公司而已都是巨额损失。比如医疗领域的重疾险,要求投保人在投保时没有患有重大疾病,并提供体检证明。但在一些骗保行为中,用户可能故意隐瞒已经患有的重大疾病,且串通体检机构出具虚假体检报告。

在处理用户索赔的环节,保险公司同样需要分配人员与客户交涉,核实情况。如车险理赔,在用户发出索赔申请后,保险公司需要判定事故痕迹是否符合赔付要求,理想情况是保险公司派查勘员到事故现场,依照现场情况判定;但交通事故发生后,现场往往难以保留,用户只能通过拍照的方式记录现场情况,这样一来,审核过程又多了一个判断照片真假的环节,进一步增加了成本。此外,涉及财产的保险往往还需要借助第三方机构进行标的损失评估,认证过程存在人为篡改的可能性。

另外,保险行业也是数据密集型行业,各类保险的定价、风控等都需要基于大数据分析,比如健康险牵及到医疗机构,财产险涉及城建和房屋主管部门、车险涉及交管等部门。而目前相关的数据都割裂地存在于不同机构,保险公司无法获取。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手中也掌握着大量的用户数据,可能对医疗、交管等方面可以产生一定贡献。但本着对客户保密的商业原则,保险公司也无法将信息资源吐露给相关部门与行政机构。这样一来数据的流通效率及其低下,也限制了数据资源的开发空间。

Ø  基于区块链的保险模式

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核保环节的效率可以大大提升。如果用户的健康数据上链保存并持续记录,重疾险的核保将变得非常容易,保险公司只需要在区块链上申请查看用户体检报告,就能获得最真实的数据,且所有数据更新的过程也都记录在区块链上。这样一来,用户无法再通过篡改体检报告而骗保。同时,如果引入智能合约,核保环节也可以在区块链上自动完成,减少人力成本。在理赔环节,同样可以利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和不可篡改性,提高理赔效率。车险理赔的场景中,用户可以在事故发生的当下将现场拍照上传至保险公司所使用的区块链平台,并加盖时间戳,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同时,区块链也可将纸质合同转变为可编程代码,理赔环节也可由智能合约自动完成。这样一来,区块链大大降低了保险行业的成本。据普华永道估算,保险行业采用区块链技术可节省出15%~20%营运费用。

另外,区块链也让保险公司和相关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成为可能。用户的数据可以在区块链中加密保存,保险公司以及医疗、交通、财产登记等部门需要进行数据共享时,可以在区块链上发出申请,经过用户授权同意后便可进行共享。

目前,众多保险巨头也都开始应用区块链技术。

法国保险巨头AXA推出了一项用于管理航班的区块链保险系统。该保险系统被称为“Fizzy",它是一个基于以太坊平台的智能合约网络,该平台通过扫描数据来源获取航班延误信息。如果这些航班符合保险合同中所规定的偿付条件,就会基于智能合约自动触发赔付。目前,Fizzy系统的试点暂时只覆盖了戴高乐机场和美国之间的直航班,但其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区块链在航空保险领域应用的可能。

蓝石科技与科技保险平台合作,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的底层技术,建立了针对非标人群的风险精算和风险管理平台。同时,与各地卫计委、三甲医院、专业医疗机构合作,接入了多地、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国内最大规模的、服务于保险场景的联盟链,获取了大量精准的医疗及费用数据,并基于对这些数据的精准分析,在国内首家推出癌症患者带癌投保的抗癌险,为65岁老人、慢病治疗人群等提供了多款差异化保险产品。蓝石科技利用区块链技术,将保险产品信息及投保过程、流通过程、营销过程、理赔过程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写入区块链,实现了全流程追溯、数据在交易各方之间公开透明。截至2017年12月,付费用户已超 80 万,单月保费规模超过1000万。已与多个区域的多个机构建立了业务合作,仅辽宁一地,就与40余家医院,200多家教育机构,近千家养老机构确定了合作关系。

 

3.1.4 供应链金融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为13万亿元,这个数字预计在2020年增长至15万亿元,市场巨大。供应链金融将依托供应链管理而生,它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重点关注围绕在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融资诉求,通过供应链系统信息、资源等有效传递,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和整体竞争力,激活供应链条运转,实现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共同发展,持续经营

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主要包括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等。应收账款融资是指在供应链核心企业承诺支付的前提下,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型企业可用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的一种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产业链中的下游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融通仓融资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接受中小企业提供的动产作为质押物,结合核心企业的担保以及物流公司的监管,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其中,供应链金融参与方主要包括: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大型供应商、中小型供应商,资金端的银行、保理公司、借贷公司等,以及提供第三方支持服务的物流公司等。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意义在于针对中小供应商授信额度不高、融资规模较小的特点,利用信用替代机制,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替代中小供应商信用,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资金融通的需求。对于放款银行来说,银行需要实时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包括其采购、生产、销售、客户、项目、库存、人资、财务、办公等各类运营数据,将能够掌握企业情况,控制贷款风险。然而这一做法因为数据造假的风险较大,以及银行尽调的成本太高而无法被广泛应用,所以也形成了目前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对于供应链金融来说,提高“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至关重要。三流整合得越好,整个供应链运作的效率越高。由于供应链包含了买卖、物流、仓储、金融机构等不同参与实体和大量中间环节,在“三流”的监管中,真实可信是最关键的问题。而区块链技术可利用其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等特性,在这个过程中降低信任成本,降低供应链上中小型供应商的融资成本,使得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意义更容易实现。

基于区块链,可以实现跨实体、跨部门的信息打通,打破各区域、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实时同步相关数据,通过底层区块链系统保证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在此基础上,针对信用融资的场景,如应收账款融资,中小企业可以基于区块链借用核心企业的信用,信用资源流动性增强达到核心企业信用传递的目的。同时,针对货物抵押的场景,如融通仓融资,也可以结合物联网等前端数据采集技术,确保物流源头数据的真实性,使银行能够掌握企业情况,基于数据实现风控。不论是何种融资方式,借助区块链解决了信任问题,就能给与中小企业更多的融资机会。ewnkVlEo3CytUwCMuAy5vpk3kyLyRMpWdtdvJDX9.png

微企链是由腾讯旗下的腾讯金融科技与联易融共同打造的“供应链金融+区块链+ABS平台”。通过区块链不可篡改、信息可溯的特性,实现核心企业的信用穿透覆盖至长尾供应商,提高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性、降低融资成本。同时,金融机构也可通过平台批量服务小微企业、获取低风险高收益资产;核心企业也可通过平台优化供应链管理、低成本实现科技创新。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探索和应用落地已初具规模。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包括腾讯的微企链、复杂美的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布比的壹诺金融等。

5oS5gZZWflDvRAaugvhrHYQuINQ4Uklkh1N6N8PR.png

万向区块链实验室基于区块链技术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将核心企业与其上游供应商交易中的关键业务数据进行上链管理,同时在平台中引入金融机构。首先,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以及多方记账的特点,确保了平台上记录交易的真实性和系统运作规则的透明性,能够防止违规交易。其次,票据、合同实现电子化存储和流转,办理业务更高效、业务成本更低。且链上电子凭证可无限拆分转让、可贴现、可融资,有利于中小企业缓解资金压力。此外,链上记录可追踪可溯源,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实现供应链业务可视化。同时,通过核心企业的信息接入,能够持续有效地披露底层真实贸易信息,形成数字资产,金融机构能够轻易地掌握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中小微企业也能以更低成本更快地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另一方面,非对称加密技术可以实现在交易及融资过程中针对性展示数据,保护商业机密。 

该平台已为江西银行、正邦科技及其供应商等企业提供了落地服务。在与江西银行和正邦科技的合作中,江西银行以反向保理(接受应收账款转让)模式为正邦科技及其子公司上游供应商提供融资服务。正邦科技及其子公司作为中心企业接受江西银行授信额度,为其上游供应商确权获得银行资金,应收账款到期日归还银行资金。供应商则可将企业账面的应收账款,作为支付结算、融资工具,可以随时对外支付或融资。此举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供应商与江西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既能助力江西银行更好地服务民营和中小微企业,也能让中小微企业获得发展所需的良性资金。供应商通过平台,在线使用经正邦科技确认的合同和发票申请融资,大大缩短应收账款周期。该供应链金融平台已帮助多家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获得多笔业务发展所需的融资。截至2019年12月,平台上发生的总融资金额已突破2.5亿元。

复杂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于2017年9月成为首批通过中国信通院-可信区块链预测试产品。2018年9月,33复杂美与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联合发布“中国轻工产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未来33复杂美将为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旗下80多个行业上万家会员单位打造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提高资金流转效率。

壹诺金融是布比于2017年5月自主开发并运营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网络平台。该平台依托产业链条中真实的贸易背景及核心企业付款信用,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多方共享的分布式账本特性,把传统企业贸易过程中的赊销行为,用区块链技术转换为一种可拆分、可流转、可持有到期、可融资的区块链记账凭证。释放/传递核心企业信用的同时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信任成本及资金流转风险大等问题,优化资金配置;为其他环节供应商带来融资的可行性、便利性;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投资场景,实现其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领域上的降本增效,通过打造“供应链+区块链=产业链”的生态网络,有效提高当前碎片化经济下全产业链的资金流转效益,助力实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acwP7NAiKriOVXY8iTPvhVR2zBEMB1yvyZ37U3fX.png

 目前,壹诺金融已经在预付账款融资、保兑仓、存货质押、保理、多级拆转融、ABS/ABN、信托等领域落地应用,开发出了完善的产品体系。并与贵阳银行、中金支付、中外运、攀钢集团、富士康、国投集团等千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其提供产品设计、技术支持、运营维护、专业咨询等服务,共同探索区块链在不同行业场景的应用。

3.2 供应链

3.2.1 防伪溯源

防伪溯源是指对农产品、工业品等商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流通、零售等环节的追踪记录,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各方广泛参与来实现。传统的防伪溯源通过二维码、条码、RFID无线射频技术等手段,记录和传输商品生产与流转信息,以便为查询、追责、管理等溯源行为提供凭证的多环节协同行为。尽管如此,根据京东数科的数据,全球范围内受假冒伪劣商品影响的市场规模高达3000亿美元,其中每年假冒伪劣商品的成交额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各种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频发。传统的防伪溯源主要面临数据存储中心化、易篡改、政府监管难、流通环节数据分散等问题。

区块链技术利用时间戳、共识机制等手段,可以实现数据的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解决中心化数据存储问题,也为跨机构溯源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打破信息孤岛,助力政府部门有效监管。

目前区块链运用到防伪溯源的典型项目有京东的智臻链、蚂蚁金服等。

智臻链是由京东自主研发的区块链服务平台,协助部署商品防伪追溯主节点,形成基于“智臻链”的商品防伪追溯主链。目前京东已在食品,跨境商品,二手商品,钟表、奢侈品、珠宝等高值产品,医药用品等领域建立了相应的防伪追溯平台;截至2019年12月底,京东区块链防伪追溯平台已有超13亿条上链数据,700余家合作品牌商,5万以上SKU入驻,逾280万次售后用户访问查询。

蚂蚁区块链溯源服务利用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追踪记录有形商品或无形信息的流转链条,把商品的品质信息、物流信息、质检信息等关于商品特征的数据,经过“一物一码”的标识全程登记在区块链上,解决数据可纂改,信息孤岛,信息流转不畅,信息缺乏透明度等行业问题。目前,蚂蚁区块链商品溯源已经广泛应用于进口的奶粉、美妆及保健品,国内五常大米、茅台等高端酒、比利时钻石和平武蜂蜜。

RFZ2S88mkM7lzRYNOW0dON9IdR8Yki6pWOuFanTG.png

3.2.2 物流及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从配套零件、制成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由众多参与主体构成,不同的主体之间存在大量的交流和合作,处于一种复杂的博弈关系之中。由于时空、技术等因素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使交易的其中一方可建立交易壁垒从而获利,另一方面也使系统的整体信任成本升高。供应链可覆盖数百个阶段,跨越数十个地理区域,涉及的主体横跨各个行业。当供应链主体之间产生纠纷时,由于交易的复杂程度高,存在着举证极为困难、责任分配难以明确的问题。

区块链的存在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区块链上的每一次交易信息(交易双方、交易时间、交易内容等)都会被记录在区块内,并在链上各节点的分布式账本上进行储存,这就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高透明度。区块链的这些特点,可以帮助上下游企业建立一个安全的分布式账本,有助于解决产品溯源防伪的难题;也可以帮助上下游企业在安全可信的环境下进行信息共享,提高系统效率;并且能有效防止交易不公、交易欺诈等问题,或者在发生纠纷时及时取证;另外,通过“智能合约”技术,我们可以把企业间的协议内容以代码的形式记录在账本上,一旦协议条件生效,代码自动执行,减少人为操作的可能性。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物流及供应链市场规模为265万亿元,预计2020年将增长至321万亿元。未来,区块链赋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发展空间巨大。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包括马士基全球贸易数字化平台,沃尔玛食品供应链平台。

运输物流行业巨头马士基与IBM合作建立基于区块链的全球贸易数字化平台(GTD),该平台主要应用于海运和物流行业,将端到端的供应链流程数字化,可帮助企业管理和跟踪全球数千万个船运集装箱的书面记录。该解决方案利用区块链技术在各方之间实现信息透明性,可以大大降低贸易成本和复杂性,旨在帮助企业减少欺诈和错误,缩短产品在运输和海运过程中所花的时间,改善库存管理,最终减少浪费并降低成本。目前,杜邦、陶氏化学、休斯顿港、鹿特丹港社区系统、荷兰海关、美国海关及边境保护局等机构都利用GTD进行试点。

万向区块链实验室和中都物流联合推出了整车物流运输的解决方案“运链盟”。运链盟集合了整车物流各业务相关方,包括汽车主机厂、物流总包商、承运商、4S店等,并引入了金融机构。通过运链盟,汽车整车物流的关键业务数据上链管理,汽车主机厂商和物流总包商可在线发布订单和运单;各级承运商可将作业交接凭证、结算凭证、发票等业务数据记录在线,并实现上下游企业在线对账;金融机构则可以根据链上记录的业务数据,为承运商提供金融服务。这样一来,实现了物流运输过程中的订单、运单电子化,以及上下游企业在线对账模式,能够有效降低传统纸质单据的成本。把企业的运营数据通过平台进行发布和加密传输,让所有参与方看到的是同一本账本,不会有时差和误差,实现上下游企业数据的实时共享,节省多方沟通的时间成本、核查成本。而点对点实时支付清算,使得企业边际成本大幅下降。此外,区块链可保障纪录数据真实可靠,为所有业务方提供全流程可追溯、穿透式资产确权和验证渠道,减少造假可能性。金融机构也可根据长安福特和长安民生物流的信任传递,以及承运商的在线订单、发票、应收账款等记录,为承运商提供金融服务,中小承运商也能以更低成本获得更多融资机会。

运链盟已在实际生产环境中投入使用超过一年,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民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承运商已正式上线了该解决方案,在此之前,该平台已帮助多家企业融资,累计融资金额已超过数千万元。

沃尔玛基于IBM区块链平台构建食品安全解决方案,通过食品追踪的可追溯性,从而提升中国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度,保障食品安全。该项目旨在追踪中国门店销售的猪肉,可及时将猪肉的农场来源细节、批号、工厂和加工数据、到期日、存储温度以及运输细节等产品信息,以及每一个流程的信息都记载在安全的区块链数据库上。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沃尔玛可随时查看其经销的猪肉的原产地以及每一笔中间交易的过程,确保商品都是经过验证的。

3.3 公共服务

3.3.1 数字身份

数字身份是一个十分有潜力的落地场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突破8亿人。随着网络应用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网民参与、使用的应用数量也日益增加,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网民人均安装手机应用已经超过40个。上亿级别的网民数量与四十多个手机应用的不间断交互,产生的数字身份及数字信息都呈指数级上升。数字身份也有可能成为区块链大规模落地应用的一个潜在场景。

在日常生活的不同场景下,我们先拥有公民身份,然后才是其他身份。例如学生身份,法人身份,驾驶员身份等。身份信息具有标准的信息孤岛现象,例如生活中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就需要有不同的身份认证。身份信息也在独立的机构处单点保管,导致巨大的信息泄露风险。因此在数字身份这个垂直行业,有着天然的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安全与隐私及数字身份关联的需求。

国内的数字身份识别已经产生的具体的落地应用。由于身份认证涉及到社会公共管理,因此少不了公安部门的参与。因此,对于这个子行业我们的关注点始终必须和公安部门的关注点同步。我们在2019年中注意到的值得关注的一个项目是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提出的eID。

eID以数字身份为索引,形成了eID数字身份网络,数据网络,服务网络,应用网络,面向政务,企业,社会,行业提供证明信息。通过由公安部门签发,从源头上消除信息造假的可能,而区块链eID保证了流通过程中的权威,中立,安全,可控。eID从2018年起获得华为手机的支持后2019年获得了小米,vivo,oppo手机的支持。预计在2020年会获得亿级别的客户支持。

这个项目并没用利用完全的区块链去中心的思想,而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中立,以服务节点销售收入作为最主要收入来源。数字身份的大规模应用将成为数据流转,积分互换,电子合同,电子查证等多个应用场景的基础技术。

这样的数字身份项目在其他发达国家也类似的尝试。

国际上相对成熟的数字身份项目是爱沙尼亚的数字国家计划。爱沙尼亚从2002年就开始数字身份计划。通过该计划,可以获得爱沙尼亚的数字身份,进而享受和身份相关的公司设立、网络银行、税收及公民投票系统,包括任何需要公民数字签名的公共服务。该计划有三个支撑性项目:安全在线数据传输平台X-Road、数字身份证项目以及区块链系统项目。爱沙尼亚数字签名技术使用区块链技术甚至早于比特币。X-Road早在2001年就投入使用,但早期采用的不是区块链技术,而是普通互联网的数据传输,而其在 2007年遭遇重大安全漏洞,因此爱沙尼亚政府于2008年转向了区块链技术。之后,X-Road变为一个大型的分布式系统,将各个公有部门及私有部门的数据集成到一个公共的平台上,极大的降低的公共部门的信息交换成本。基于数字身份及X-Road这样的基础设施,爱沙尼亚政府顺利的实现了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这样的信息交换技术也得到了其他欧盟国家的认可与支持,芬兰与2018年也加入了X-Road,实现了主权国家与主权国家之间的联盟链。这些数据的完整性就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通过区块链技术,这些公共数据连政府部门都无法篡改。这样的数字计划不但实现了国家的数字化,也极高的提升了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3.2 征信

征信是个相对复杂的应用场景,原因在于信用信息在人们日常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而这些信息的整合极为复杂,并且难以统一管理。

由于链条冗长,环节复杂,涉及方众多,供应链造假时有发生且缺乏有效解决方案。对于资金端而言,这样的不确定性导致资金端在贷后管理上面临巨大挑战,也制约着行业健康发展。然而,现有基于区块链的数据管理技术无法兼顾海量数据存取的可信性和高效性,也无法确保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导致只能服务于信用拆分等纯线上业务,无法充分应用于更广阔的市场。

对于征信的应用需要从场景和技术两个角度看。例如华为开发的基于华为区块链服务构建的欺诈黑名单共享联盟链。黑名单共享就是个有效的征信+区块链应用场景。在应用区块链技术之前,该场景的痛点在于:1)单个商家的欺诈黑名单不足。羊毛党的通常同时在多家平台进行欺诈,而缺失数据的平台成为最大的受害者。2)但是共享联盟天然难以建立,因为每个商家掌握的数据价值不同,大小商家在缺乏合作机制的前提下无法数据共享。3)每家数据的质量格式不同,要实现整合对每个联盟成员的成本较高。华为推出的黑名单共享平台,基于区块链的点对点、可溯源、不可篡改等特征,构筑互金机构间的联合欺诈黑名单共享解决方案,来提升金融机构的放贷质量,降低金融机构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

从技术上讲,区块链技术在海量数据存取方面效率低下:区块内写入过多数据会影响链的可扩展性,且打包式地写入与遍历式地读取均会导致数据存取效率低;虽然区块链与数据库(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可用于大数据量存取,但却无法杜绝数据本身被删改;区块链上数据的不可删改特征也与企业级应用需求本身存在一定冲突,随着数据的持续增长、系统将愈发臃肿,提升维护成本。这样的困难也是制约区块链技术在征信行业中大规模应用的一个瓶颈。因此,开发支持全流程可信的应用案例也是征信领域的一个发展发方向。也就是说,区块链+征信不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应用领域,而是需要融入到每个应用场景之中去。

3.4 政务

3.4.1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技术和新兴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已实现了飞速发展。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18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与2014年相比,电子政务发展指数(EGDI)从0.47上升至0.55,全球193个联合国会员国都提供了某种形式的在线服务,各国都在稳步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

中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指数为0.6811,排名65位,属于高EGDI国家,但较非常高EGDI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子政务概念雏形出现,在1999年,电子政务建设开始受到重视,而后中国开始逐步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推进政府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化。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发展电子政务纳入为国家信息化战略规划;2011年,工信部发布《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提出六个针对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和应用重点。而后出台一系列国家层面政策,推动促进电子政务发展与建设。2018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超过3000亿元,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预计未来5年内,电子政务将保持13%的年增长率。

现有的电子政务系统仍面临诸多痛点,而区块链技术能够与电子政务完美结合,解决现存的痛点。在现有的电子政务系统下,各部门之间的网络基础设施、业务系统、数据资源均处于割裂、碎片化状态,并且缺乏标准统一的数据结构和数据接口,“数据孤岛”现象仍存在,不同部门间数据的流通、共享、协同仍存在一定难度。区块链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不可篡改、可信任、可溯源等优势,能够打通政务的“数据孤岛”,实现原有条块化机构数据的交换与业务协同。比如,佛山禅城在2017年6月,落地区块链政务应用“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底层采用区块链技术,打通不同部门间的数据孤岛,形成跨平台、跨部门、跨地区的城市数据,实现城市数据的协同互联。目前,禅城区区块链政务应用项目包括区块链++IMI身份认证、区块链+公证、区块链+食品安全、区块链+社区矫正等。再比如,2017年,南京市信息中心就牵头,启动了区块链电子证照共享平台的项目建设,将房产交易、人才落户、政务服务一张网等多项民生事项纳入区块链政务数据共享平台中,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南京市现在的政务数据和电子证照绝大多数通过区块链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共享到各个业务系统,包括工商、税务、房产、婚姻、户籍等等;目前为止,南京市区块链电子证照共享平台己经对接公安、民政、国土、房产、人社等49个政府部门,完成了1600多个办件事项的联接与600多项电子证照的归集,涵盖全市25万企业、830万自然人的信息。j2cT5uerwOiomxdy9elBl2wVQyZdqQ95oEOPc3MH.png

同时,由于政务服务涉及层面广,而这些政务数据均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机构进行管理和维护,若要实现数据授权、共享与业务协同,必将导致数据脱离主管部门的掌控。然而当前的数据共享技术手段无法界定数据流通过程中的归属权、使用权和管理权,若发生数据泄露问题,那么无法追溯数据泄露源,致使事故问责出现困难,如此一来导致不同部门间的政务协同缺乏信任基础。区块链技术则为政务数据归属权的明确和数据共享的权责界定提供了可能,区块链技术能够对归属权、使用权和管理权进行行之有效的权责归属,将政务数据授权与共享痕迹留存于链上,不可篡改,实现数据权责的可追溯,为建立和维系政府部门之间的信任和共识提供了技术条件,建立可监管、可追溯的政务数据共享授权机制。比如,泉州行政服务中心在2019年11月上线区块链电子证照,实现了区块链电子证照和实体证照的同时颁发。“泉州政务服务”App采用了“区块链+电子证照”技术,并整合了证照链、证件包,实现证照的链上授权,并且每次授权使用都会在链上留下完整的存证记录,依托于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的特性,保证了证照使用信息的可溯源,消除了人民群众使用电子证照的信息泄露的担忧。 

此外,在现有的电子政务改革过程中,城市数据的治理与监督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政府监督与管控时而出现盲区,时而出现监管缺位。以城市治理为例,针对政府的重大投资项目、重点工程和社会公益服务等敏感领域,依靠信息公开并不能形成有效约束力,在这些项目的进行过程当中,政府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存在一定盲区,当出现违法违规操作,政府并不能及时发现,造成监管缺位,一旦这些项目出现问题,将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一定影响。另外,现有的政府信息管理框架并不能对城市数据进行有效采集、校核、加工和存证,一旦发生违法违规事件,证据的缺失对调查取证、追责等带来巨大困难。

政务数据种类多样,涉及面广,是政府进行国家治理、制定决策的重要数据来源。政务数据中包含有包括气象数据、公民隐私数据、国家机密等不同级别的涉密数据,不同涉密数据的公开性不同。理清数据隐私和安全共享的边界,也是现有电子政务发展上遇到的短板。区块链技术囊括强大的公私钥保密体系和智能合约技术,能够为政务数据建设涉密分类共享体系赋能。通过完善政务服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涉密分类共享体系,结合区块链的公私钥体系,并通过手动或智能合约控制私钥权限,能够实现不同涉密级别数据的不同权限的分类共享,提高自主保障能力,切实保障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3.4.2 电子发票

发票是指一切单位和个人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开具、收取的收付款凭证,是记录经营活动内容的载体,是最基本的会计原始凭证之一,是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税务机关控制税源、征收税款的重要依据,对保护国家财产安全、维护国家经济秩序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拥有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税务发票系统。但现有的发票形式为纸质发票和电子发票,仍面临假发票难管控、难杜绝的问题。在我国,假发票主要有三种表现方式,即假发票、虚开发票(真票假开)和套用发票。假发票即私印、伪造发票,虚开发票即为真票假开,指不如实开具发票的一种舞弊行为,套用发票则指套用发票自填自报的行为。另外,发票的开具、报销等流程繁琐,对税务局来说,报销涉及到很多的人工整理、人工审核工作,效率低下;对报销企业来说,每次需要整理纸质发票,核算金额,并且还要担心“一票多报”和“假发票”等问题,防止出现财务管理风险及税务违法风险。以上痛点均是由于税务管理部门无法明确获知企业资金流水数据所导致,而企业又不愿意将自身的财务数据公之于众,税务管理部门和企业均存在一定的信息孤岛问题。

针对目前税务发票面临的痛点,区块链技术能够利用自身特性很好的解决相应问题。通过公私钥体系或是链上身份标识,保证了发票的真实性、唯一性,并且开具的发票在链上流转,很好的解决发票流转过程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发票状态的全流程可查可追溯,并且能够实现发票的不可篡改,解决发票的一票多报问题;此外,区块链网络将税务管理部门和纳税企业纳入到区块链税务生态中,实现“资金流、发票流”的二流合一,打通“支付-开具-报销-入账”的全流程,极大缩小开票、报销的流程,并且,由于发票的流转在链上是可查可追溯的,能够帮助税局等监管方实现实时性更好的全流程监管。

2018年8月,由国家税务总局指导、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主导落地,由腾讯区块链提供底层技术支撑的区块链电子发票实现落地,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多方公式和非对称加密等机制,解决了发票流转信息上链,打通了信息孤岛,并且通过链上身份标识,确保了发票的唯一性和信息记录的不可篡改,同时纳入税务局等监管机构,帮助政府实现更好的全流程监管,最后,由于腾讯区块链电子发票将税务机关、开票企业、纳税人、收票企业整合到区块链上,实现发票开具与线上支付相结合的效果,打通了发票申领、开票、报销和报税的整体流程。截至2019年8月5日,腾讯区块链技术开出的深圳区块链电子发票已开出近600万张,日均开出4.4万张,累计开票金额达39亿元。PEli2g7hP5ENe5d7dUdfNxLBzwTGXlOrzWo8OUWa.png

同样是2018年8月,太平洋保险携手京东集团共同宣布,全国首个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项目正式上线运行,并在中国太保“互联网采购(e采)平台”试点应用。初步统计,太平洋保险每年在发票查验、认证等花费的直接人工成本超过1400万元。区块链技术具备特有的分布式、不可篡改、全流程完整追溯等特点,能够确保增值税发票的真实有效、信息未经篡改、不存在重复报销的情况,为税企双方在发票管理上实现降本增效。 

 

3.4.3 司法存证

司法存证是指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的证据信息。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发展,电子证据的作用日渐突出,成为了证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不断推动司法改革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在2012年就将电子证据作为新的证据种类纳入立法,使电子证据获得了独立的证据地位。据《2018年中国电子证据应用白皮书》数据显示,全国民事案件超过73%涉及电子证据。

虽然电子证据近年在相关立法的加持下快速发展,但是传统的电子证据存证在司法实践当中仍存在诸多痛点。区块链技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技术,能够与电子存证进行完美结合,解决现有电子存证存在的诸多痛点,加速推动司法改革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即使现有司法已经对电子证据的取证等做了一系列的规定,但是在真实司法场景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传统电子存证由单方进行存储,不论是公证存证,亦或是第三方存证,都存在数据丢失的风险,并且单方存证存在的最大的痛点是容易被篡改,而容易被篡改就造成了电子存证的司法“三性”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司法解释中对电子证据原件赋予了法律效力,复制品不可成为定案依据,而现有很多的电子证据均涉及到互联网软件,这些电子证据的取证只能由当事人或软件服务商来完成,这就给电子证据原件的篡改创造了一定的空间,即使由软件服务商来提供,也无法确保其所提供的电子证据未经过篡改。由于司法解释中仅对“电子证据原件”赋予法律效力,但如何证明所出示的电子证据属于“原件”,在传统的技术框架下难以解决。

区块链技术凭借自身的技术特点,包括分布式存储、防篡改、可追溯等特点,能够为电子证据的大规模落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首先,区块链能够打通司法、仲裁等政府机关,实现电子证据的多方存储,实现了电子证据的一致性,并且为电子证据赋予强有力的法律效率支持。其次,由于区块链数据的存储采用链式结构,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将通过哈希算法以区块的形式存储,并按照时间顺序前后区块相连形成链状结构,后一个区块的信息包含一个哈希指针指向前一个区块的信息,若要篡改某个时间点的数据,就需要将这个时间点后产生的区块全部修改,当配合了连通司法、仲裁等政府机关的分布式存储,使得对数据进行篡改变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行为。最后,由于区块链存证均会为电子证据加盖可信时间戳,结合区块链可溯源的特性,能够实现电子证据的“自我鉴真”的效果。

比如,保全网推出的保全链,已经打通了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公证处、浙江千麦司法鉴定中心、仲裁委和版权局等司法机构,构建了完整的区块链司法联盟体系。用户可以在保全网上进行快速确权,并且联通了司法机构,增强了确权的证据效力和公信力。保全网上线至今,已经为超过100万用户提供知识产权存证服务,提供了近7000万次存证确权服务。2018年6月,全国首例区块链存证案在杭州互联网法院一审宣判,基于保全网的取证,互联网法院认定被告侵权。

由中经天平开发的司法电子证据云-真证提供面向知识产权、互联网金融、大宗商品、电商交易、物流等行业企业提供电子证据取证、保全、认证、鉴定、验证等全方位电子证据保障服务。司法电子证据云是被司法机关认可的电子数据保全平台,通过应用云存储、可信时间、电子数据加密、区块链及先进电子数据取证保全技术,确保了电子证据的原始性、真实性。并且,中经天平还打通审判调解和司法执行环节,上线“版权线上调解平台”和失信人曝光平台“易执行”,为知产维权提供多元化调解机制,破局司法执行难题。

司法电子证据云通过联盟链形式连接相应各方,权威政务级司法区块链节点由司法鉴定中心、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法院等九家权威机构组成,并进行电子数据审计监督,为版权保护提供最强有力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使用上,实现用户版权登记、版权监测、版权取证和司法维权一站式服务,降低存证、举证、维权成本,高效率解决知产行业问题。ne6sqQElyjHl8pQu5VjvHosARKjvA27YgaaXCKAe.png

除了区块链技术在存证领域的种种优势,它的价值也是有法律背书的。2018年9月7日,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且即日起施行。其中第十一条规定指出:"当事人提交的电子数据,通过电子签名、可信时间戳、哈希值校验、区块链等证据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术手段或者通过电子取证存证平台认证,能够证明其真实性的,互联网法院应当确认。”自此区块链存证得到了我国法律的认可。再比如,广州互联网法院联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广州市人民检察院、广州市司法局、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广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中国广州仲裁委员会、广东省广州市南方公证处、广州公证处等8家单位共同组建司法区块链——网通法链。网通法链的建设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连通“法院+检察院+仲裁+公证”多主体,建立了可信电子证据平台,并构建了公正高效的互联网审判证据规则。

 

3.5 医疗

       医疗行业是一个全球关注的行业,也是各国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来优化的行业。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改善了医疗行业的运营效率,但行业当前仍存在许多问题或症结尚未解决。我们将从医疗服务、医药制造及医疗健康保险三个方面介绍区块链如何赋能医疗行业。

3.5.1 医疗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医疗产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已大部分完成,“互联网+医疗”的各种商业模式也趋于成熟,进入了稳健发展阶段。现有的线上问诊、在线支付报销、分级诊疗等互联网医疗服务,让百姓寻医问诊等流程变得更加扁平化、更加高效便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然而,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医疗信息不通畅,导致就医体验差

在用户数据的法律和隐私层面,医疗数据相较其他行业数据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涉及遗传基因等领域的数据则显得更为敏感。2017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该规定强调运营机构应当将用户数据数据安全地保存在自己手中,防止数据泄露。对应在医疗领域则是指,医疗机构应当将患者数据严格保密保存,因此多数医疗机构不轻易、也不能将医疗信息对外公开,造成医疗信息流通不顺畅,各个医疗机构形成了数据孤岛。

虽然当前大部分地区已实现全省乡村的医疗机构、市级医院的互联互通,提供便捷的跨院就医体验,但仍有部分地区不同等级标准的医院到社区卫生中心对就诊检查结果及数据不共享、医疗信息不对等的现象仍存在,各医院之间也不存在成熟的业务协作流程体系,这将导致就医过程中诸多的不便,比如在患者转院转诊的过程中,患者将面临相同项目重复检查的窘境,造成金钱及时间上的浪费,医疗资源未能有效利用,患者就医体验差。

2)缺乏信任关系,造成医患矛盾

       虽然互联网平台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患者寻医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扁平化寻医就诊的流程,但医疗服务本身具有极高的信息不对称性,医疗资源的稀缺性也使得这种不对称性加剧了信息不透明。在医疗机构中患者的医疗数据也存在录入错误或被攻击篡改的可能。同时,互联网上充斥着虚假信息,医生及相关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患者难以辨别信息真伪,存在欺诈的可能,医生为了利益乱开、多开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进而损害病患的利益,更严重或将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医疗机构及患者之间的信任问题,医患矛盾导致的医闹事件频发。纠纷背后由于医疗数据的缺失或失真,也导致法律问责时难以取证。

3)患者隐私数据泄露

       医疗机构对于用户的医疗数据有实质上的掌控能力,小到个人的体检数据,大到高度机密的基因数据,医疗机构有可能将患者数据用于商业用途,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另外,多数医疗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将用户数据收集至数据库并上传至云端,由于医疗机构并不掌握云数据库的ROOT,对于数据安全的掌控程度有限,这类行为实质上是违法的。患者面临个人数据泄露的问题,隐私面临挑战。

由于区块链技术具备去点对点传输、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得以通过区块链在保障患者数据隐私的前提下,打通医疗数据的信息流通,改善机构之间互为数据孤岛的现状,重建医患之间的信任,提高行业效率。

1)患者数据上链,打通信息流转,优化就医体验

使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电子病历数据库,将患者的健康状况、家族病史、用药历史等信息记录在区块链上,并利用加密技术保护患者相关信息数据,确保患者隐私不被侵犯。通过区块链平台上的数据共享,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通道得以打通,医生及护理人员可以在权限内调阅患者的数据资料,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对症下药,病患不再需要就同个项目做重复检查,就医体验大大提升。

2)建立信任,化解医患矛盾

区块链不只将病患的数据记录在链上,同时也会对医疗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患者可以通过查看链上数据,考察医疗机构及人员的专业资质,了解医疗人员的操作记录,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在发生医疗纠纷时,链上数据为法律问责提供了取证来源。

3)保护患者隐私

由于患者的相关信息数据在区块链上是经加密处理的,第三方调用数据需要获得患者的私钥授权,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患者数据被商业化滥用,保护患者的数据隐私。

 

3.5.2 医药制造

医药的研发是一个长期依赖大量数据的领域,医药制造的透明性也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医药研发过程中数据难以取得,制造过程中也难以保证透明性:

临床数据缺失,不利于药物研发:临床及试验数据对于药物的研发阶段至关重要,但由于临床数据涉及病患隐私,加上数据源呈分散状态,大约一半的临床试验数据未对外公布,临床医生和管理人员在整合分析数据上面临着重重困难。数据的缺失将不利于药物的研发过程,也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制药企业的研发成本。

假药、劣药泛滥,难以根除: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全球每年假药交易规模大约在750亿-2,000亿美元之间。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假药泛滥的情况更加严重,占销售药品总量的10%至30%,每年有超过10万人死于假药。由于缺乏适当的追踪机制,药物供应链中存在着大量的薄弱环节,导致了假药、劣药的出现。假药、劣药的生产及贩卖不仅危害用药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侵害了正规药厂的权利。

这些问题政府、医疗机构每年都会花大力气想解决,但总有鞭长莫及之处。而区块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优化。

临床数据流通,助力药物研发:药物研发机构可以通过区块链数据平台,有条件地获得以往不轻易公开,且极度分散的临床数据,有效地降低研究数据获取的门槛,临床数据的质与量均得到了提升,利好药物研发进程。另一方面,患者也可通过授权机构使用自身数据,从中换取相关利益,互利互惠。

药物供应链溯源,打假打劣:由于区块链数据具备可追溯的特点,可通过区块链技术透明化药物供应链,对市面上的药品进行溯源追踪。从原材料的获取到药品的生产、储存和分配等环节,进行适当的监控和追踪,保证药品的真实性与安全性,从而打击假药市场,保障各方权益。

美国基因泰克和辉瑞等制药公司联合推出的MediLedger平台就是一个利用区块链进行药物追踪的项目,该项目于2017年9月上线并进行试点应用。

       MediLedger平台符合《药品供应链安全法案》(DSCSA)的相关要求。自2019年11月27日开始,美国制药业将需服从药品供应链安全法的新规定。该法规的其中一个重点是,所有退还给分销商的处方药在转售前必须先与制造商确认处方药产品的唯一性。

    &

关闭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